-
10月21日至22日,咸阳市组织了2025年下半年重点项目观摩活动。

观摩第一天,参观组把镜头放在了礼泉、乾县、永寿、长武、彬州和渭城区这些点上,走了一圈产业园、体育场馆、食品加工厂、交通路网、化工项目和工业遗址改造,涉及面挺宽的。很多项目已经投产或者在调试,现场能看到不少正在运转的机器和忙碌的人影,节奏不是慢的那种。
最后一站落在礼泉高新区的三和新智造产业园。这个项目总投资2.7亿元,建筑面积大约4.8万平方米,规划了9栋标准厂房(约3.6万平方米)外加配套的研发办公楼和宿舍(约1.2万平方米)。定位上说是“园中园”,以装备制造为主,采取统一的标准化厂房、集约用地,方便中小企业来就位。现场能看到6家企业已经进场并开始投产,生产线里有汽车零部件、电力设备配件、环保装备等。剩下3栋厂房也已经签约,目标是在12月底前全部完成入驻。厂房外观基本建成,里面有企业正在调试设备、试运行,招商速度看起来井井有条。

再往前,是乾县的文化体育中心,这个是本次观摩里投入最大的单体工程,投资约5.96亿元。建有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馆,体育场固定座位20105个,体育馆总座位3080个(活动席1608,固定席1472),游泳馆1510个座位。配套绿地接近5万平方米,停车位有865个。这个场馆被定位为咸阳市第十三届运动会主会场,不但能承接国家级赛事,也能满足日常群众健身需求。现在工程已经完工,外立面和场地配套都到位了,能马上投入使用,现场秩序和设施都挺规范。
永寿县看的是云肴创新创业园里的液蛋加工项目。这个项目投2.2亿元,装备引进了丹麦的打蛋机以及全自动蛋液生产线,配套有均质、冷却、巴氏消毒和灌装冷藏等关键设备,并建了10万级无菌车间、检测室和化验室。设计产能是日加工60万枚鲜蛋,约占当地蛋品公司鲜蛋产量的40%,经巴氏杀菌后能日产蛋液20到25吨,覆盖省内市场约95%,年产值预计能超过1亿元。当前一期改造完工并在调试设备,二期正在筹划里头。这个项目把养殖端往加工延伸,走的是封闭化、无菌化路线,确实能把产品附加值往上拉一档。

长武县的部分更偏基础设施,这条线主要看跨域桥梁和市政路网,投资2.52亿元。工程包含鸦儿沟大桥、公刘东街、扶苏路延伸段和柳毅路。鸦儿沟大桥全线长2.379公里,桥梁总长636米,主跨130米;公刘东街长1251米、宽45米;扶苏延伸245米、宽45米;柳毅路655米、宽24米。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配套的给排水、路灯、通信和绿化都在做。柳毅路、公刘东街和扶苏延伸段已经建成通车;鸦儿沟大桥下部结构完成,上部在做箱梁预制,预计2026年5月通车。项目目标是拓展县城框架,形成路网骨架,把周边镇拉进“十分钟经济圈”,对5万多群众的日常出行影响明显。
彬州市的那条线看的是氢化丁腈橡胶产业化项目,投资约3.5亿元,定位是高端化工材料,年产3000吨。项目包括生产车间、处理、检测和配套库房,以及必要的环保设施。氢化丁腈橡胶属于国家重点突破的“卡脖子”材料之一,从项目的描述看,是想把实验室和小规模成果往产业化方向推,提升关键原材料的国产化水平,服务汽车、航天、石油化工等下游领域。现场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已完成,现在处在投料试车阶段,离量产只有一步之遥,这个环节决定了后续稳定投产的节奏。
最先看的,是渭城区的西北一棉工业遗址文化中心(一期),也就是纺织工业博物馆。这个项目投入约0.34亿元,包括纺织工业博物馆、游客接待中心和一些配套用房,把老厂区改造成文旅资源,和城市提出的“一湖一园一街一厂”规划相衔接,重点是保留工业记忆,弘扬当地的“梦桃精神”。博物馆今年5月1日开馆后,接待人次已超过8万。后面还计划把赵梦桃纪念馆、幼儿园和主展厅的建筑风貌统一改造,做成一个统一的传播窗口。现场能看到老厂房与新展厅并存,展陈设计偏接地气,活动安排也比较贴近市民生活。
从产业园到体育馆、从蛋液车间到桥梁路网,这趟线路覆盖的既有硬件建设也有产业链延伸。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投资数目和进度节点,有的已经交付使用,有的在设备调试,有的还在上部结构或二期筹备。看着现场,既能看到砖瓦、钢筋、水泥堆着的施工景象,也能看到几条正在运转的生产线、完成验收的场馆和接待人流的博物馆。对地方来说,这些项目不只是躺着的投资数字,更多是要能转化成就业、税收和群众日常的便利。
在实地观摩中,几个细节比较让人注意。礼泉产业园里企业入驻速度快,但标准厂房的配套服务能跟上吗,像研发支持、人才引进、后勤生活配套这类东西不是一朝一夕;乾县体育中心的场馆条件到位,后续赛事运营和长期维护成本如何分摊也值得关注;永寿的液蛋项目技术看上去很先进,关键是供应链稳定和品牌建设,巴氏杀菌虽然提高安全性,但产品进入市场的认知和渠道要同步建设;长武的桥路工程会改善出行,但周边土地利用和配套商业如何跟上,关系到“十分钟经济圈”能否真正落地;彬州的化工项目进入试车阶段,环保监测和危险品管理必须严格,才能把高端制造的利好转成可持续发展。渭城区把厂区改成文化场所是个好事,吸引人气同时也在传承工业记忆,但日常运营和展陈更新也有长期投入需求。
路上能听到工地的机器声,也能看到展厅里笑着拍照的市民。每一个项目都有时间表和责任人,但从建设到运营,中间还有很多细活要做。很多地方的节奏很好,推进速度有条不紊;有的则更像是刚刚起步,接下来要看的是如何把“投产、投人、投心”三件事做好,别只是盖起来亮堂,后续运转成了空壳。
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