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到8月的暑期档向来是文化场馆最热闹的时候,可家长带着孩子站在40高温里翻手机查活动表、挤爆预约系统的场景也年年上演。
咸阳这次一口气放出近三十项文博活动,看似热闹,仔细看8月4日到10日这周的关键词——秦砖汉瓦展深度体验、抗战纪念展、非遗直播、家庭阅读活动扎堆出现,背后是暑期文博场所服务能力与公众文化需求严重错配的真实写照。
文物单位想用拓印、直播、亲子活动盘活资源,但活动时间冲突、名额限制、形式雷同的问题反而让文化惠民打了折扣。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咸阳博物院那份排到9月的活动表。
秦汉瓦当拓印体验每周只开两场,每场限20人,算下来整个展期最多560人有机会参与。
可对比西安碑林拓印体验日均接待300人的运营能力,咸阳这种"挤牙膏式"的开放显得小家子气。更迷惑的是抗战纪念摄影展选在市民文化中心非遗馆,和图书馆的红色电影展播、长征知识竞赛形成主题对冲,三场活动都在争夺同一批中老年观众和研学团队。
非遗传习暴露的问题更典型。茯茶培训每周三开课,非遗直播周四开讲,可活动地点分散在城南城北两个文化中心。群众顶着高温在城区来回奔波,还不如像苏州博物馆直接把非遗市集开进地铁站通道。咸阳博物院那个需要电话确认的预约机制也够离谱,都2025年了还要等人工回拨确认,不如南京博物院直接开发小程序实时显示剩余名额来得透明。
值得肯定的是少儿绘画比赛和家庭阅读项目连续办到第三届,说明找准了家长想要"文化遛娃"的刚需。但对比成都图书馆把古籍修复体验课送进社区的做法,咸阳的阅读活动还局限在场馆里。更关键的是所有活动联系人电话居然全部公开,这种传统操作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后明显欠妥,长沙博物馆去年就因类似问题被投诉过。
说到底,文化场馆光堆活动数量没用,得学会整合资源。秦砖汉瓦展要是能联动地铁站做主题包装,抗战纪念活动应该和中小学校历结合,非遗直播更需要培养本土网红当推广大使。咸阳现在这套玩法,比起隔壁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每月更新的沉浸式剧本游项目,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公共文化服务要真惠民,先得把观众当活人而不是数据来对待。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