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阳博物院最近搞的秦砖汉瓦展绝对是个硬核操作,在短视频轰炸眼球的时代,能把两千年前的建筑构件整成文化爆款,实属难得。
活动从七月持续到九月,每周三周六还能亲手做瓦当拓片,这种把文物从玻璃柜里拽到观众手心的做法,比那些光让拍照打卡的网红展实在多了。

砖瓦看着不起眼,却是老祖宗基建狂魔的早期证据。

咸阳博物院这次把七家机构的藏品凑出百件精品,单说那些瓦当上的纹饰,四神纹、云纹随便挑个图案,分分钟能当现代品牌logo。

别以为做拓片就是玩泥巴,光是掌握棕刷敲打的力道,没个把小时根本出不了清晰纹路。

这种需要静下心来的手艺活,倒是给快消式文化体验打了个样。

活动策划明显动了心思,展览+体验+线上解读三管齐下。

每周官微搞文物深度解析,这种碎片化传播可比干巴巴的讲座有效。

看着二十人限量的拓片体验场场爆满,就知道大家不是真没文化兴趣,而是烦透了走马观花。

对比某些博物馆把文创搞成义乌小商品批发,咸阳这波让观众亲手接触文化基因的操作,确实抓住了症结。

搞志愿者的路子也聪明,从四月就开始每周更新服务故事。

现在的年轻人做公益既讲情怀又要获得感,把讲解岗变成历史课代表,比那些光让站岗的志愿者体系有意思多了。

加上少儿绘画比赛和家庭阅读活动,算是把博物馆从景点变社区文化中枢了。

虽说活动密集度过高可能分散注意力,但至少让不同年龄层都能找到触点。

非遗直播和茶艺培训这类配套动作,明显是要打通文化产业链。

茯茶培训放在楼盘文化中心,这选址有点意思,估计是想把传统文化体验做成社区增值服务。

摄影展聚焦抗美援朝老兵,用当代影像对话历史记忆,比空喊爱国口号实在。

倒是那个持续全年的篆刻展,把古诗名句刻成章,这种让传统文化可带走可触摸的思路值得点个赞。

图书馆搞的科学实验讲座是真会玩,可乐喷发+机械臂操作,硬是把物理课搬进阅览室。

家庭阅读指导盯着沟通痛点,比单纯推书单更解决实际问题。

武侠小说展和红色电影放映混搭,倒是不怕穿越感太强。

阅读卡升级到五本这个细节好评,毕竟暑假熊孩子两天就能刷完三本书。

总体来说这波文化组合拳打得漂亮,既有历史厚重感又不失年轻化表达。

要说建议的话,VR体验这类高科技手段还能再大胆点,比如用AR重现秦汉宫阙建造现场。

活动预约系统也该升级,光靠电话通知实在太石器时代。
不过能在文旅融合大潮里守住文化本味,咸阳这波操作够其他城市抄作业了。
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