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云朵7L
7月16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咸阳文化志愿”实践团前往咸阳群众艺术馆,开展为期4天的“非遗文化传播”志愿讲解活动,旨在讲好咸阳故事,传承非遗文脉。咸阳群众艺术馆作为传播咸阳文化的重要平台,总面积达13500平方米,其中非遗展馆面积为10500平方米,达到了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一级馆标准。馆内设有书画摄影展厅、非遗沙盘展示区(位于一层)以及非遗展示厅(位于负一层)三大主题区域。实践首日,主要任务是“非遗讲解能力培养”。馆内讲解员穆军燕受邀担任指导老师,围绕咸阳非遗传承和民俗风情两个方面开展系统培训。

部署活动安排穆军燕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泾阳茯茶”为切入点,为队员们系统介绍了茯茶的发展历史和制作工序,正式拉开了“非遗文化传播”志愿实践活动的序幕。在穆军燕的引导下,队员们将目光投向“非遗咸阳”主题泥塑群。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民俗类场景化泥塑群,它整体长20米、宽10米,涵盖了咸阳市13个县(市、区)的近70项重点非遗项目。通过手工泥塑,2000余个神态各异的人物和物品形象被生动地呈现出来,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具象化的生活场景,让非遗技艺“活”了起来。穆军燕的生动讲解,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了非遗技艺与民俗生活的紧密联系,对咸阳非遗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多样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非遗咸阳”主题泥塑群部分场景被悬挂于负一楼非遗展示厅楼梯入口的全国最大旬邑彩贴剪纸作品,凝聚了20位知名彩贴剪纸传承人一个月的辛勤汗水。这件作品采用“多层叠色拼贴技法”,浓缩了千年咸阳风情。队员们驻足观看,纷纷感叹剪纸工艺的精美和匠人们的用心。

全国最大的彩贴剪纸作品非遗展示厅内汇集了多元的非遗瑰宝:既有国家级非遗项目旬邑彩贴剪纸、宋代弦板腔皮影戏等传世技艺,也涵盖了传统技艺(如乾州面塑、泾阳茯砖茶制作)、民俗舞蹈(如舞龙、花辊)、非遗建筑(如地坑式窑洞)以及医药传承等多个非遗项目,全面展现了咸阳地区非遗的历史渊源与当代传承。
参观非遗展示厅今日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让队员们建立起与文化的情感共鸣。我们期待他们成为咸阳非遗的“青年发声者”,讲好文化传承的故事。(王文婷)